水務公司以PPP模式參與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的力度加大
來源:蘭州純水設備??????2019/3/8 9:16:01??????點擊:
【蘭州純水設備http://www.zggainer.com】資本實力、融資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政府資源仍然是決定水務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在政策環境的引導下,水務企業加大了對PPP模式下綜合環境管理項目的參與力度。
中國水務行業的前景是穩定的。
我國水資源短缺,分布不均。水源地環境改善力度加大,水污染得到緩解。提高用水效率、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改善水質仍然是供水行業的發展重點
近年來,我國污水處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超純水設備。“十三五”期間,新建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現有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改造、雨污河管網改造仍是行業發展的重點
我國水價處于較低水平,各地水價差異較大。實驗室純水設備水價調整的發展方向是建立反映供水成本、刺激和改善供水質量的價格形成和動態調整機制
國有企業仍然主導著水務行業超純水設備,外國企業和私營企業也在起補充作用。水務企業以PPP模式參與綜合環境管理項目的比例不斷提高,部分企業的資本支出壓力不斷加大
影響評級的主要趨勢
我國水資源短缺,分布不均。水源地環境改善力度加大,水污染得到緩解。提高用水效率、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改善水質仍然是供水行業的發展重點。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水資源公報,中國水資源總量28761立方米,年均超過3.8%,比2016年減少了11.4%,包括27,746.3億立方米的地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8309.6億立方米,地下水1014.9億立方米的重疊和地表水資源。人均水資源只有2074.5立方米。從水資源短缺的角度來看,人均2000至3000立方米的水資源是輕度短缺。根據水資源壓力標準,我國水資源開發量占水資源總量的18.6%,水資源壓力處于中低水平超純水設備。從時間和空間上看,總體水資源分布在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西北的寧夏、甘肅、陜西以及中部的河南、山東、山西、河北水資源極其匱乏。水質方面,2017年,全國1940個地表水水質斷面(點)中,有1317個屬I ~ III類,占67.9%。第四、五類462個,占23.8%。其中,劣V班161個,占8.3%。與2016年相比,I ~ III類水質斷面(點)比例增加0.1個百分點,V類水質斷面(點)比例減少0.3個百分點,地表水污染程度降低。
自2018年5月20日以來,生態環境分批陸續推出了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源環境保護的具體檢驗(以下簡稱“水源檢查員”),根據特殊的部署,2018年底,長江經濟帶縣級和其他省份市政水源完成篩選控制任務,共涉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86個市中的276個水環境法律法規6251條。水源區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一級保護區內,水源區附近沿河有建筑、居住區、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污口。實驗室純水設備周邊有農村居民點、大型畜禽養殖、農業種植、旅游度假區、賓館等。生活、農業和水產養殖污染是影響湖泊水源水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二級保護區內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污水處理廠排放靠近河源型水源。湖泊型水源的主要環境問題是非點源污染,包括農村生活污染、農業非點源污染和農業非點源污染(包括分散式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一份新聞稿顯示,截至2018年11月7日,上述問題已得到糾正5458個,占87.3%。
近年來,國家頒布一系列措施強化水資源管理,提高用水質量。2015年4月16日,國務院正式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5]17號),即“水十條”。“水十條”是我國目前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內容包括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等,包含10條35款、76項238條具體措施。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全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全國水環境質量將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將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嚴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2016年6月12日,環保部發布《水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這是《水污染防治法》施行8年以來的首次大規模修訂。該法規在繼承了新環保法、水十條中部分原則基礎上明確了責任主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提倡公眾參與和信息公開,擴大了水污染的監控范圍,加大了懲罰力度超純水設備。法規還對水環境質量標準與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進行了嚴格規定,使水資源管理從法律層面上得到了較高保障。
節水是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的主要措施,國家發改委印發的《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三五”規劃》將節水措施具體到農業、工業、城市用水、非常規水源利用等各個板塊;以及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中、東南等各個區域,目標明確,措施有力,其節水主要指標與“水十條”要求基本一致。
在此背景下,我國正在加快城市供水管網的建設和改造,在擴大供水服務范圍、提高用水普及率的同時,降低了供水管網漏損水處理設備,促進了城市節水。2013年~2017年,我國設市城市供水管道長度從64.64萬公里增加到75.66萬公里,相應地,用水普及率從97.6%提高到98.3%。盡管城市人口增長和用水普及率近年來的整體提升帶動了用水需求的增加,但我國城市供水總量一直保持著低速增長,主要得益于節水工作的開展,用水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用水需求增加的壓力。
大力推進南水北調等引水工程是解決結構性缺水問題的主要渠道。南水北調系通過規劃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建立聯系,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實驗室純水設備以利于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自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正式通水以來,東、中線工程已經全面通水四年,累計調水超過222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南水已經成為京津冀與豫魯地區40余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南水北調供水量持續快速增加,優化了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支撐了受水區和水源區經濟社會發展。
總的來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和水質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課題,國家在頒布治理監管措施的同時投入大量資金促進水務基礎設施建設,為水務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近年來,我國污水處理能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間,新建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現有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改造、雨污河流管網改造仍是行業的發展重點
在環保產業投資高速增長的帶動下,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行業快速發展,污水處理能力和處理率大幅提高。2012年~2017年,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從13,693.00萬立方米增加到17,037萬立方米,2012年~2016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從87.30%提升至93.44%。2012年~2016年,縣城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從2,623.00萬立方米增加到3,036.00萬立方米,縣城污水處理率從75.24%提升至87.38%。但是,污水配套管網建設相對滯后超純水設備,導致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不高,污水處理能力大量閑置。同時,部分處理設施不能完全滿足環保新要求,多數污泥尚未得到無害化處理。
2017年1月22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要“提質增效”、“泥水并重”、“再生利用”,到202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其他城市達到75%,縣城力爭達到60%;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比例控制在10%以內;再生水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區不低于30%,缺水城市不低于20%,其他城市和縣城力爭達到15%。“十三五”期間將新增污水管網12.59萬公里,老舊污水管網改造2.77萬公里,合流制管網改造2.88萬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設施規模5,022萬立方米/日,提標改造污水處理設施規模4,220萬立方米/日,新增污泥(以含水80%濕污泥計)無害化處置規模6.01萬噸/日,新增再生水利用設施規模1,505萬立方米/日,新增初期雨水治理設施規模831萬立方米/日。
“十二五”期間城鎮污水固定資產投資共計4,161億元,根據《規劃》,“十三五”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共需投資約5,644億元。完善污水收集系統、提升污水處理設施能力、污泥無害化處理及再生水利用是污水處理行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此外“水十條”頒布以來,31個省份和直轄市出臺相關配套政策36項,除供水相關資源控制制度外,政策涉及工業水污染治理、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污泥處理等眾多細分領域,“水十條”的細則實施同樣對污水處理設施完善和整體環保質量的提升起到積極作用。
投融資體制方面,根據國家發改委2016年4月印發的《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使專項中央預算內關于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投資項目管理得到進一步規范,專項單個項目中央投資補助比例原則上按東、中、西部地區分別不高于項目總投資的30%、45%和60%控制;西藏、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以及南疆四地州項目原則上全額補助;享受國家有關特殊政策的項目水處理設備,按相應政策確定補助比例。此外,《規劃》要求健全以特許經營為核心的市場準入制度,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在城 鎮污水處理領域的應用,鼓勵按照“廠網一體”模式運作。
中誠信國際認為,在經歷了大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建設后,設市城市現有的污水處理能力基本能夠滿足需要,但配套管網建設落后制約了處理能力的釋放,污水排放標準偏低造成了水體水質的污染,未來完善污水收集系統、提升污水處理設施能力、污泥無害化處理及再生水利用等是行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水十條”和“十三五”規劃等政策的頒布,將全面提升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為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行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我國水價處于較低水平且各地差異較大,建立反映供水成本、激勵提升供水質量的價格形成和動態調整機制是水價調整的發展方向水務行業具備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和戰略性,關系居民生活、企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因此,與完全競爭行業相比較,水務行業受到更多的政府市場監管的影響實驗室純水設備。其中,水價是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我國水價改革大致經歷了公益性無償供水、政策性低價供水、按成本核算計收水費和按商品價格管理四個階段。總體來看,水價改革呈現價格水平不斷上升、水價分類不斷簡化、逐步推行階梯式水價等特征。
2014年1月3日,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建立完善城鎮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制度的指導意見》,對全面實行城鎮居民階梯水價做出部署超純水設備,要求2015年底前,設市城市原則上全面實行居民階梯水價制度。隨后,水利部、發改委、工信部等十部門于2月13日聯合印發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實施方案》,啟動了最嚴格水資源考核問責制,進一步保障了階梯水價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推行。
2015年1月21日,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聯合下發《關于制定和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要求合理制定和調整收費標準,規定了城市污水處理收費的最低標準,并實行差別化收費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通知強調2016年底前,設市城市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原則上每噸應調整至居民不低于0.95元,非居民不低于1.4元。污水處理收費定價程序較自來水收費相對簡化水處理設備,有利于提高污水處理市場化程度和處理效率。此外,《規劃》提出進一步完善城鎮污水處理收費政策,按照“污染付費、公平負擔、補償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則,適當提高城鎮污水處理收費標準,收費標準要補償污水處理和污泥無害化處置的成本并合理盈利。
2018年7月2日,發改委印發《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要求建立健全補償成本、合理盈利、激勵提升供水質量、促進節約用水的價格形成和動態調整機制,保障供水工程和設施良性運行,促進節水減排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要求加快構建覆蓋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價格機制,推進污水處理服務費形成市場化,逐步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費基本覆蓋服務費用。
中誠信國際認為,階梯水價的實行對提高“全民節水”意識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歸根結底更多地是一種“計費模式”的轉變,切實做到水務企業成本的徹底審計和完全公開,才是提高水價的資源配置能力、緩解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關鍵著眼點。
水務行業中國企仍占據主導地位,外資和民營企業為輔。水務公司以PPP模式參與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的力度加大,部分企業資本支出壓力增大
經過多年的發展,以首創股份、北控水務集團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在傳統供水和污水處理行業占據較高的市場份額,市場格局較為穩定,在水務市場中仍占據主導地位。以威立雅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和碧水源為代表的一批具有技術優勢的民營企業在行業中亦穩步發展。水務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在于其水費收入的穩定性,近年來水務企業跑馬圈地,傳統的供水和污水處理領域的項目基本布局完畢。在政策的引導下,水務企業的投資重點逐步轉向以PPP模式參與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基礎設施投資加劇水處理設備,水務企業投融資壓力亦逐步上升。但不同于傳統供水和污水處理項目布局,新開發項目存在區域經濟體量有限,綜合財力較弱的問題,近兩年大力發展的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主要依賴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
政策方面,2012年6月8日,住建部印發《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市政公用事業領域的實施意見》(建城[2012]89號),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為了促進水務行業發展,鼓勵社會資金、外國資本參與水務設施建設,2015年4月28日,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發布《關于推進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一套水污染防治領域PPP項目工作規范體系,完善了社會資本投資回報機制,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加大投入。同年12月底國家發改委印發《綠色債券發行指引》,給綠色項目予以債券融資方面的支持,助力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的持續深入還將持續推動民營企業投資的高漲。2016年12月,發改委、證監會發布《關于推進傳統基礎設施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推動PPP項目融資方式創新超純水設備,更好吸引社會資本參與。2017年3月,國務院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引入社會資本條例》納入《國務院2017年立法工作計劃》。2017年7月,財政部、住建部、原環保部和農業部聯合印發《關于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的通知》,在相關領域鼓勵和推進PPP模式。
截至2018年11月末,財政部PPP項目庫中,項目總數為12,544個,其中水利建設項目數量為560個,占庫內項目總數的4.46%;庫內項目總投資金額為170,050.54億元,其中水利建設項目的投資總額為4,710.62億元,占庫內項目總投資金額的2.69%。庫內水利建設類PPP項目以黑臭水體綜合整治、海綿工程、流域治理等工程項目為主。
因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投資模式區別于傳統水務項目,前期投入大,回款期長,以及其項目資金回籠對地方政府財政實力和支付意愿依賴程度較高,參與水環境治理項目程度較高的水務企業存在較高的資金壓力。
以本次統計的12家上市公司或在公開市場發債的水務企業來看,水務行業主體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其一為以供水和污水處理為主的傳統企業,其二為著重于水環境治理的企業。兩類主體在財務表現上形成了一定差異。
從資本結構來看,水務行業主體的資產規模差異較大,發展時間較長的國有企業和近年來大規模開展以PPP模式參與水環境治理業務的企業資產規模增長較快;相較于穩健發展、新建項目較少的傳統水務企業來說,著重于向水環境治理方向發展的企業受其前期投入大、項目周期長的項目特征影響,財務杠桿率較高。為適應需求端的變化,首創股份和桑德環境近年來逐步由傳統的單一污水處理業務擴展至區域水綜合治理水處理設備,以PPP模式獲取的項目增長很快,截至2017年末,首創股份總資產為509.94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6.40%;桑德環境總資產為161.5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6.89%。
從盈利能力和現金獲取能力來看,對于供水和污水處理為主的傳統水務企業而言,由于水務行業公益性較強,產品價格受政府部門核準,波動性和調整空間有限,其營收變動與供水量和(或)污水處理量的變動基本呈正相關,且因水費收入穩定,現金流入保障程度較高。盈利性方面,供水和污水處理為主的水務企業經營穩定,大部分企業的EBITDA/期末總資產較高,如深圳水務和興蓉環境分別為10.25%和9.82%。參與其他業務程度較高及大力發展PPP業務的主體盈利性分化較為嚴重。其中重慶水務除供水和污水業務外,主業還包括水利工程、固廢處理和水電業務,其EBITDA/期末總資產為5.17%,較上述兩家以供水和污水處理為主的企業盈利能力偏弱。
桑德工程和興源環境PPP業務發展態勢較猛,盈利水平相對較低。
償債能力方面,水務行業的整體償債能力較強,除桑德工程因PPP業務擴張加重債務負擔,EBITDA利息倍數為1.97倍外,其余主體的EBITDA利息倍數大部分在4倍以上;EBITDA對總債務的覆蓋倍數也集中在0.3倍以上。從企業性質來看,國有企業受益于其股東背景,融資及再融資能力強,對還本付息的保障性略好于民營企業。此外,2018年10月16日,興源環境披露了《關于控股股東籌劃股權轉讓暨公司控制權擬變更的提示性公告》,公告表示,為促進公司長久可持續發展,使公司依托于國有資本實現進一步產業整合,公司股東興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擬與國有資本平臺籌劃股權轉讓相關重大事項,為興源環境引進國有背景戰略投資者。
短期債務方面,水務行業的債務期限以長期債務為主,但以PPP模式參與水綜合治理類項目程度較高的企業,因該類項目建設期短,前期投資大,回報期長的特點,其短期債務規模較高,在總債務中的占比也相應較高。截至2017年末水處理設備,首創股份短期債務規模為104.23億元,占總債務的比重為45.20%,興源環境短期債務為12.16億元,占總債務的比重為54.39%。2018年以來,受銀根收緊的影響,市場融資環境趨緊,對于采用PPP模式擴展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的水務公司來說,其融資壓力加大,控風險能力弱化。
整體來看,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的推進對于資金實力雄厚的水務企業來說是較好的機遇,但因其項目回款對地方政府的財力和支付意愿存在高度依賴純水設備,在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大的大環境下超純水設備,大量承接該類項目的水務企業的現金回流不確定性加大,后期現金回流情況值得關注。
中誠信國際認為,資本實力、融資能力、運營管理能力和政府資源仍然是決定水務企業競爭實力的關鍵要素,資金實力雄厚、水務產業鏈完整、運營經驗豐富的國有水務企業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技術領先、融資渠道暢通的民營水務企業亦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在PPP模式的政策環境引導下,水務公司以PPP模式參與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的力度加大,部分企業資本支出壓力增大,其回款情況主要依賴于地方政府的財力和支付意愿,企業的現金回流情況亦存在較大壓力。
- 上一篇:2019年每個環保公司都應該至少做好這三件事 2019/3/8
- 下一篇:純水設備為你提供煤化工廢水零排放與解決思路 2019/3/8